提起天津的皮糖张,人们都知道这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民间休闲糖果。可一但说起皮糖张的来龙去脉,那就鲜为人知了。本文根据皮糖张传人的文字介绍,整理而成皮糖张的发展简史,以供飨读
史料记载,皮糖张的祖先原籍山西长治(晋东南)人,居住在郊区一个大约四五十户的小村庄,当时的生活来源主要以卖力气和自己熬制传统的麦芽糖(主要谷物原料为小米、大米)做成糖坯子专供熬糖人和捏糖人用,同时还有自己的产品,其中大糖好馅、鸭子尿尿、糖瓜和拔龙糖这些品种销量在当地很大,也供应给一些药铺。
燕王扫北时,先祖携一家人北上到京师(北京)。因其有熬制糖果的手艺,沿途中以此为生计。又因其所做糖果花样很多,尤其小糖人儿、小黄瓜、小动物等深得孩子们喜爱,难民常用之哄孩子,时间一长,众人便将这家人称为“糖人张”。随着难民一路相继落户,“糖人张”一家也在天津大直沽一带安下了家。先祖对自己的这手绝活很是自信,曾对子孙说:“三百六十行,不如打鼓卖糖”。原本以为靠此为生应该落个丰衣足食,可在那战乱年代,生意着实不好做,为了让生意好做些,一家人经常迁居,就这样先人从大直沽一直迁到了西头梁家嘴一带。因为那里周围人家的生活相对来说还算殷实。糖人张的生意总算有了起色,货担子换成了小推车,一家人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。
一家人的多年打拼,使生意越做越大。到了清朝道光年间,“糖人张”的先祖张少公已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大院,由于梁家嘴地理位置优越,南来北往客常会到此买些糖果,于是这个家庭作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做,一家人没白没夜地忙活着还总觉着人手紧,尤其逢年过节时,更是忙上加忙,眼看生意越来越好,他们干脆搞起了批发。
别看张少公是生意人,却有一颗特别仁慈的心。一年冬天,天色还没大亮,张少公刚打开大门,忽见一个人倒卧在门外,看着此人奄奄一息的样子,他赶忙招乎众人把这个素不相识的重病患者抬到屋里,并请来大夫为他诊治。病人醒来后,得知自己的命就是这家人给救回来的,一个劲地说:“我遇见了好人家救了我啊。好人,救命之恩叫我怎么报答啊!”张少公笑着说:“报答啥啊,谁没个难处,尤其是出门在外,都不易,你啥也别说了,在家里好好养着就是了”。此公含着泪介绍了自己的情况,他也姓张,名万年,于是全家人就官称他为万年叔
经过两个多月的调养,张万年实在不好意思再住下去了,提出离开。张少公看他身子还有些虚,便劝说道:““我们虽不是富裕人家,可是多你一个人,还是养的起,等身子恢复的强壮些,有体力回家了再走也不迟”。面对这么热心肠的一家人,张万年心里热乎乎的,安下心来在此养病。很快就到了年关,张万年执意回家过年。为表示感谢他特意把做“牛皮糖”的手艺传授给张少公。临行前,他对张少公说:“牛皮糖是一种古老的手艺,由于技术复杂,会这门手艺的艺人在中国是不多的,我们只知道牛皮糖在全国分:四川牛皮糖、潮州牛皮糖、宁波牛皮糖。在当时的成品中,皮糖只以片为主,就跟皮带一样,成段的样子,和皮带一样厚。特点是既软又香,有韧性,手感仿佛是皮带,吃到嘴里好像嚼一块皮带一样的感觉”。
自从增加了皮糖,家里的生意愈发好做了,随着皮糖被越做越多的人所喜爱,大家对张家的称呼也随之改为皮糖张。
清咸丰年间,张家的大少爷入赘一个开咸菜厂的人家,这门熬糖手艺便传到了三少爷张延年。那时大少爷已接掌了咸菜厂,此厂咸菜专供清政府军队,买卖做得相当大.为帮助大少爷打理生意,张家所有人都前往帮忙,惟有三少爷张延年仍一门心思地扑到熬糖上。
到了同治年间,太平天国北伐军打到天津,一时间,津城内外人心惶惶,为躲兵灾,全家人又踏上外逃避难之路。眼看要舍弃咸菜厂这个偌大家业,大少爷心有不舍,坚持要留守看家。没想到不仅家产遭一股散兵抢劫,他也被活活烧死了!受到重创的张家从此便七零八落各奔前程了。
三少爷返回家园后,重操旧业,依然以熬糖为主业来养活全家老小。与先祖不同的是,主要是熬皮糖。他熬制的皮糖,不仅在当地受到人们的喜爱,还曾远销到新疆.随着皮糖张的名气越来越大,张家产业在“估衣街”的万全堂对面和“侯家后”专门批发兼零售皮糖,并在此立起了“皮糖张糖坊”的牌子。
光阴到了清朝后期军阀时代,皮糖产业在天津也有了好几家,由此产生了竞争态势.当时张家和刘家的手艺代表潮州派,业家皮糖代表着宁波派,另有赵姓和于姓皮糖。为了竞争,张氏皮糖不仅以质量取胜,还新增了新品种“什锦大皮糖”,在南市一带的糕点店,都把什锦大皮糖当糕点卖。很快什锦大皮糖又走进了各个茶园和妓院,随着皮糖张名声鹊起,皮糖张成了当时津门的一张亮闪闪的名片.
但好景不长,因张延年患有腿疾,一次在河里破冰取水时,失足落水而去世.他的过世让张家皮糖生意再次跌入低谷.好在本份实诚的老人在世时人缘甚佳,不少人在张家身处窘境时出手相帮.尤其同行的刘家、业家更是鼎力相助。业家的二爷因膝下无子,一直以来对张延年的小儿子张均视如亲生,最难得的是老人竞把业氏的祖传手艺传给了张均。最令人感动的是,老人在90多岁高龄时,又特意把张均叫到家中,再传绝技,尽管与此前所授并无二致,张均还是又认真学了一遍,以慰老人知遇之恩.皮糖刘家的刘大爷为了帮助张家,将张均带到他家,帮着熬皮糖,到了十几岁时刘家便将皮糖配料的绝技倾囊相授给张均。
张均在16岁那年离开刘家,到“恵中饭店”当了个小茶房.机灵的张均勤快又和善,很受大家喜爱,曾有一个军阀一眼就相中了他.非要把他带走去做自己的马弁,张家人费尽周折找人说情,才算了结此事。此后,张均将“皮糖张糖坊”的老牌匾重新挂了出来,他博彩众长,生产的皮糖首屈一指,不仅香甜软糯,还兼具韧、脆之特性,与此同时,在外型上也有所改进,新品种皮糖卷倍受人喜爱。质优价廉的皮糖也引来了当地的财神爷,其中号称“八大家”的富人亲自找到张均,建议并与他共同研制成“药皮糖”。此糖一经问世,便以神奇功效而大受追捧。俗话说,一招鲜吃遍天,在老友新朋的支持下,皮糖张的生意异常红火,南来北往的批发商将皮糖张的字号传遍了东西南北中。一时间皮糖张成为享誉全国的美味小吃,日产量高达4000斤左右。不仅如此,皮糖张这个民间小吃还飘洋过海地登上异国他乡的大雅之堂。曾有个美国人给张均带来可可粉,又有日本人传来变色球滚筒以供他研制。正当张均雄心勃勃地谋划着扩大经营范畴时,一场灾难性的战争爆发了。